返回

卧马沟的冬天

首页
关灯
护眼
字体:
第二十四章03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土改是躺在门板上让抬回来的。在夺权的武斗中他们这一派打输了,被另一派从县城里赶出来。天喜再没地方去就回来了,土改不服气,又参加了后来的武斗,结果尻蛋子上挨了一矛子,血淋淋地让人抬回来。还算好,挨矛子戳的是肉厚的尻蛋子,要是一矛子戳在肉薄的胸口上,他的这条小命就扔在城墙壕里捡不回来了。那一矛子把郭土改的张狂劲也就给戳没了,他成天捂着个烂屁股,再不是下马河大十字上站在狮子头上的那个英英武武的红卫兵了。还算不错,那一矛子没有伤了筋骨,只是伤了皮肉,回来养了这么长一段时间,也差不多快养好了。今天也歪歪扭扭地下来开会来咧。

    郭安屯手里捏着一卷子报,站在皂角树下。卧马沟每次开会政治队长都是当然的主持人,在这方面吴根才从来不和他争,李丁民也不和他抢。吴根才从一开始就厌恶开会,性格沉寂的李丁民更是不愿意多说话,两个人把风光的角色就让给了他。

    今天皂角树底下没有摆放那张象征主席台的桌子,是吴根才不让摆。吴根才和李丁民也和社员们一样席地坐在干酥酥平展展的场子上。前面面向大家背靠皂角树站着的就郭安屯一个人,他手里捏握着一卷报纸,黑黝黝的脸上激荡着在地里干活时没有过的亢奋,他捡拾起刚才吴根才说过的那句幽默话,说:“社员同志们,今天咱们集体在皂角树底下磨一晌镰。”磨镰不误砍柴工,在地里干活,干的困乏了的时候,想抽几袋烟,社员们不说是抽烟,就说是要磨镰。歇下来抽吸上几袋旱烟,过过瘾,再干起活来就欢势有劲了。但是把开会学习也叫成磨镰这还是第一次。郭安屯解释说:“磨镰是为了更好的砍柴,同样道理,坐在场子上学习也是为了更好的革命。抓好革命才能促进生产,所以开会也能叫磨镰。”他的解释通俗而不牵强,引的场子上起一片笑声。

    也就是从这一天开始,政治队长把磨镰开会规定成一种制度,过上三几天,他就要组织社员们坐到皂角树底下来磨磨镰,这也不能怪郭安屯。当时全国的政治形势就是这样,早请示晚汇报在别的地方闹腾的更凶。

    要搁在早先,遇到这种只磨镰不砍柴的现象,吴根才肯定会虎势汹汹地说:“开上十天会,不如干上一晌活,会开的再好,庄稼地里的草该长还长,只有挥起锄头,地里的草才不糊庄稼。”但是这话他现在不说了。自从在下马河大十字上挨了批斗,他就消沉的像变了个人似的,啥也懒的说,啥也懒的管,啥也放任自流地让它们去了。他兢兢业业公公道道地干了二十多年,却干出个修正主义,他想不通。吴根才有些心灰意冷,他现在心里只挂着一件事没有松过口,那就是不能让郭安屯把月儿随随便便地揪出来批斗。除过这,别的啥事他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多管,都由着郭安屯去折腾,他说开会就开会,他说学习就学习。

    真是不容易,在吴根才的庇护下,耀先月儿过了一段相对平安稳定的日子。而这段日子正是文化大革命运动的最高潮,是地富反坏右五类分子的日了最难过的时候。

    有了这段喘息的时间,他们在崖口上把被红卫兵砸毁坏的东西慢慢地又恢复起来。

    新生还是早早地走晚晚地回在山坡上放羊。杏花刚从学校回来的时候,就向她爹嚷着要跟上新生一起去放羊,她觉得放羊比干别的农活好玩,清朗朗的天,绿茵茵的草,哗啦啦流淌的河水,咩咩叫的羊群,和歌里唱的书上写的一样,多好呀,还有小学同桌五年的新生。杏花美好的心愿让父亲一个凶狠的目光给碰趸回去。杏花长这么大从来还没有见父亲这样凶狠过,她只好把那个好玩的念头打消掉,只好一天三晌跟着姐姐们干一样的农活。山里的女娃子和山里的男娃子一样,不上学就得干活挣工分。

    时间像马沟河里的水一样静悄悄地向前流淌着。在这个世界上恐怕只有时间是最公平的,也是最无情的。万物之灵的人,也许能改变一切,唯独改变不了时间。垒一道坝,打一条埝就能把流淌的河水拦挡住,时间拿什么能截堵住?什么也不能,任何力量在时间面前都是苍白的。

    时间在流失着,如火如荼的文化大革命在进行着,老百姓生儿育女的日子自然也还在过着。一料麦子又割倒了,这不算是一个丰收年,也不算是一个欠收年,是吃不饱,也饿不死的平常年。这样的年景分下粮食就得细细法法紧紧巴巴地过,一铺张就夏接不上秋,秋接不上夏,就又要饿肚子。

    不敢铺张,但正常的人情事理还是要打点过去的。中条山上有个送麦罢的风俗,就是割倒麦子,磨出来新面,家家都要蒸一锅雪白的馄饨馍给出嫁的女儿或是没过门的媳妇送,这叫走麦罢送馍,是互庆丰收的习俗。给出嫁的女儿送麦罢好说,就是送几个新面蒸出来的大白馍,顶多再卖一叶凉席,女儿毕竟是自己身上掉下来的肉,送多送少,迟送早送都不见怪。给没过门的儿媳妇送,可就没这么简单随便了,只送几个大白馍是万万不行的。许多订好的婚姻就是因为在送麦罢上闹出纠纷,而踢了炮杆(踢炮杆是晋南土话:不愿意的意思),所以,给没过门的媳妇送麦罢是有讲究的,除了大白馍凉席之外,还要有两

第二十四章03(3/8)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

   《 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 》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